趕快開始寫!

很抱歉,在網站沒更新超過一週後端出來的居然是冷飯熱炒,但就原諒我一次吧。

今天早上看到了 Wiwi 的這篇文章,覺得不跳出來說話不行。我想提到為何我會停更一週、為什麼要寫作、為什麼是寫在自己的 Blog 上、為什麼不用 IG(最近現實生活中太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了),開始。

我們創造工具,工具塑造我們 Link to heading

幾天前讀到編程隨想的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在討論為何他不使用 Microblog 平台(像是 X、對岸的新浪微博)而是在自己的網站上寫作。我就不重複他的話了,請你有耐心的讀完原文再回來。

他在最後提到的「為何大多數人不再寫作了的原因」很值得我們反思,與 Seth Godin 的觀點吻合,我們不再寫作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時間或是金錢1,而是因為:我們不想、也沒有能力寫出不膚淺的文章了。

就像 Marshall McLuhan 的名言:「我們創造工具,工具塑造我們」,我們只要每天滑 Microblog,最後寫出來的東西也只會長得一樣簡短、碎片化,更何況是我們在編程隨想寫這篇文章的十年後(!)看的東西更糟糕。我們一直待在心理舒適區裡、不動用大腦的「第二系統」2,就像身體不運動能力會退步一樣,大腦的思考能力也需要訓練,不訓練則退步,到最後我們便喪失了思考並寫出長篇、有內容的文章的能力。

我在開學後有了一些自身的經驗可供分享:

  1. 上了高中後完全沒有手機管制,一開始我在碎片時間會做的事情是拿起卡夫卡的《審判》,那本書看完了以後我就開始和我的同學一樣,拿起手機不是看來自同學的訊息就是刷永遠都看不完的 RSS Feed。持續兩個禮拜後這裡就停更了,兩者之間或許有某種關聯。
  2. 我發現自己在三個月沒碰教科書之後就把高中物理和化學的知識忘得差不多了,以前可以輕鬆解決選修物理 I,現在看到同學的補習班作業就開始緊張。除此之外,我整體的學習能力也有下降,真的開始覺得兩週後的第一次段考會被同學按在地上摩擦。

看來複利效應不只是在進步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說嘴,退步的時候也可以。3

咱們瀕臨絕種 Link to heading

咱們這些還在個人網站上寫作的人就像瀕臨絕種的動植物,亟需保護和復育。我和你一樣看到了別人的個人網站和 Blog,發現這是在這個大平台(大地主)崩壞的前夕生存下去的好辦法,同時為了紀錄生活軌跡、擴大影響力、訓練思考與寫作能力、講少一點話,所以也投入復育的工作。現在復育的進度有希望了,但尚未成功。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什麼?你說我代名詞用錯了?解釋一下,第一個原因:「咱們」是包含聽話者的而「我們」不包含;第二個原因:我是故意的。)

為什麼我不用 IG? Link to heading

本來是不想寫的,因為我提過太多次了,但是為了讓線下新認識的人閉嘴有一個懶人包才不用把我的文章一篇篇看完,所以還是寫吧。

而本來是想寫在這的,但分成另外一篇會比較容易閱讀,我把連結放在這裡(點我)。

所以怎麼辦? Link to heading

好了,又是不厭其煩的說教時間:

現在在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如果你還沒有個人網站的話,去架一個;如果你還沒開始寫 Blog 的話,去寫一個;如果你喜歡攝影、唱歌、彈吉他、寫程式、繪畫 … 等等,那就把你的作品放在個人網站上。 Link to heading

我知道,講了也不會有人聽。根據這篇文章,我想讓你開始行動的正確方式只有一個,而那方式有點難達成,我也不想浪費時間,幸好我是個😈:

現在不趕快開始(在自己的網站上)創作,社群媒體就要被垃圾 AI 內容和機器人佔領啦!


  1. 其實架個人網站寫 Blog 一點都不花錢,倒是需要花時間 ↩︎

  2. 你可以點連結去看編程隨想的原文,或是更好的:直接去讀書 ↩︎

  3. 說到這個,我也忘記複利、單利的數學題要怎麼算了🤪 ↩︎